Love Binti|Blog

培⼒婦女與孩童 改變世界的溫柔⼒量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圍繞著廣袤的維多利亞湖,有許許多多漁民依靠這片湖泊生活。週三我第一次拜訪肯亞國界內的維多利亞湖,過去只從烏干達一側進入過湖面。相比起定居耕作的農人,漁民的生活宛如是種湖上無止盡的漂泊。湖面上的國界模糊也容易穿越,許多漁人就如此來來去去,不需通過海關檢查、不需要護照或任何身份證明,在鄰國湖畔邊遠地區默默下。

在湖的另一頭烏干達國境內,我曾拜訪過一個偏遠漁村。景況和城市邊緣的貧民區無異,缺水缺電,街道狹小而擁擠,屋子由木板搭建而成,簡陋且留有許多縫隙,極度貧窮導致聚落成為酗酒用藥、性交易的溫床。這裡的遺世獨立帶著哀傷,他們是被國家遺忘的人,聚落裡十幾年來收容許多來自附近桑加島的漁民,他們在小島被強行徵收變賣成為私人度假島嶼後被迫拋棄家產、划船逃難至此。他們是飄蕩的難民,在自己的家園遭政府遺棄。

離開湖面,陸地上也有許多流浪者,或說四海為家,或說無家可歸。比如在肯亞有一支遊蕩四方的部族馬賽人,行者無疆就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他們經常徒步遠行,在大小城鎮都十分容易見到他們披著鮮豔方格馬賽毯的身影。除此之外,街頭有許多流浪的孩子,被稱為街童。他們可能來自鄰近地區也可能來自遠方,可能是遭父母離棄或是逃家。孩子聚集在街頭漸漸形成一個一個團體,大的攜著小的,自謀生路。因為常餓肚子,許多孩子開始吸食便宜且容易購賣的強力膠獲得飽足感,從此成癮。在車水馬龍的鎮上,這些四處遊蕩的孩子常被視為問題少年,人們避之唯恐不及。有一次我與傑森走在街上,迎面而來一個當地人,他剛從超市走出來,雙手提著滿滿的兩袋日用品,腳步十分急切。兩個街童一路尾隨他,乞求他施捨金錢或食物,他不停用英文大喊:「不要跟著我!」有時也會有好心人願意停下來和這些孩子說說話,甚至掏錢或送食物,即使給錢其實不是很適當的方式,因為孩子往往選擇將錢拿去買便宜的強力膠吸食,使自己可以依賴幻象忘卻飢餓和生活的艱辛。然而小鎮上確實有人選擇去幫助、關懷這些被許多人認為無可救藥、習慣使用暴力的孩子。

週二我和珍、美樂蒂一起探訪鎮上的街童。就在政府機關後的一塊空地和閒置建築,有一群平均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空出每週二、五的時間在此聚集,照顧流浪街頭的孩子,他們煮飯給孩子吃、帶他們玩遊戲、教導他們製作手工藝品和彈奏樂器。當我們到的時候,有些孩子圍成一圈學習彈吉他,有些在草地上奔跑嬉戲。其中幾個男孩剛行割禮,腰間圍著一塊布,走路一拐一拐地。這些孩子褪下在街頭橫行時的戾氣,放鬆地彼此捉弄玩耍,偶爾還有些滑稽。看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我們都忍不住笑了,珍說:「在街上看起來很兇狠,但他們其實也都只是孩子。」他們需要陪伴,需要被愛。開始照顧這些孩子的是一個二十八歲的大男生向培,他曾經因為父親入獄、母親被夫家趕出家門而在街頭流浪五年,後來某天年紀還小的他在廚餘桶翻找食物時聽到不遠處教會傳來的音樂聲,他受到吸引而好奇地循聲走進教會,遇上一個德國家庭決定帶他回家照料撫養。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或許是這樣的背景使他能夠感同身受,當他成為音樂老師之後,他決定付出心力照顧並教導這些孩子。漸漸地,他開始有辦法追蹤孩子們的來處和去向,當有新的街童流浪到鎮上時,原本的孩子也會帶著他們一起來向培的地方吃飯、玩耍。週五夜晚,在超市門口等待同伴時碰上一個街童。一如往常他伸出手要錢買食物,因為不急著走,我開始和他聊天。他說他17歲,因為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於是在一個多禮拜前來到基塔萊,家鄉在車程十多個小時遠的半沙漠城鎮洛德瓦爾(Lodwar)。我問他:「那爸媽呢?」他說爸爸不知道在哪,但是媽媽仍然留在家鄉。他說他想家,接著他問:「所以你可以給我錢嗎?」 我搖搖頭說:「你17歲,快要是大人了。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要不要試試看打點零工賺錢?」我們的對話就在此中斷,因為同伴已經到齊、急著要走而趕忙離開。後來我仍時不時想起那個與我對話的孩子。從拜訪過向培之後,每每在街頭遇上這些流浪兒童我總會想:他們會不會也去過向培那裡?是不是在那邊找到了需要的關愛和溫暖?從小經歷那樣飄蕩的人生,使得這些孩子難以脫離原本已習慣的生活模式、戒除對藥物的依賴,也容易情緒失控就打架受傷,將他們帶離街頭是一條漫漫長路。就像小鎮周圍某些村莊有私釀酒、酗酒的問題,脫離酒精桎梏也是充滿痛苦而緩慢的過程。酗酒的成人、街頭流浪兒童、遭遺忘的漁民,這些邊緣弱勢群體,往往居無定所。他們沒有安身之處,也時常被社會忽略。許多時候人們也容易戴上有色眼鏡看待這些群體,認為他們不夠努力或是自甘墮落才至此境地。他們的確因為種種阻礙難以脫離原本的困境,然而身旁的人釋出的每一份善意也許都能一點一點地將他們從絕望的深井中往上拉,甚至最後得以使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更多人,就像向培那樣。

下次在街上碰到流浪者,如果有足夠時間也無安全顧慮的話,不妨試著和他們聊聊吧?他們有曲折的人生故事,也很需要有傾聽的對象,你的話語、陪伴和幫助也許也將成為他們的祝福,在未來離開街頭,不再漫無目的地流浪。

圖片.文 : 連怡涵

2020年2月

奧地利與烏干達,雖然同樣是不靠海的內陸國,後者依傍著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放眼望去就像大海一般。廣大的湖泊供應了豐富漁產資源,許多烏干達人因此討「湖」維生。

為了維持家計,漁民乘船到湖上捕魚,孩子也往往會坐在湖畔一整天抓魚。比起將孩童送去學校,又不知教育投資報酬率如何,人們更願意讓他們自幼便幫忙抓魚賺錢。

來自奧地利的薩尼(Sani),7 年前與友人旅行來到湖上的塞塞群島(Sese Islands) 時,便注意到了坐在湖畔一塊大石上的孩子,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不解:「孩子為何要坐在那裡一整天?」人們向他說明:「這些小孩每天一早被家人帶到大石上抓魚,傍晚才被接回家。」

他的心自此停留在島上,為了幫助孩童重返學校、改善當地社區而努力。他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叫做 "Bbanga Project",而 "Bbanga"正是當地人對那塊大石的稱呼。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薩尼與島上的孩子。

為了孩子的未來:婦女們,工作吧!

不久前,我們到了島上拜訪 Bbanga Project,同樣透過教育、婦女培力等方式協助烏干達偏鄉發展,我們成為了夥伴組織。3 小時的渡輪航程,帶著人車從烏干達國際機場所在的恩德培(Entebbe)前往塞塞群島(Ssese Islands)上的卡蘭嘎拉(Kalangala),也就是 Bbanga Project 開始的地方。

就在離渡輪碼頭最近的村莊裡,Bbanga Project 有一個婦女小組,由他們所資助的孩童母親所組成。這些媽媽們每週會有 3 天的午後時光聚集在一起,協力製作衛生棉,再拿到島上各個村莊兜售。當我們拜訪時,我們也與媽媽們分享布衛生棉縫紉的方法,與他們分享不同的製作方式。

Bbanga Project 這個組織成立的初衷是讓孩子們能夠回到學校。為了還給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至為關鍵。因此,除了建立行動圖書館、資助孩童上學以外,他們也協助孩子們的母親在家務之餘,透過手工製品獲取收入、貼補家用。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在婦女的小屋一起進行布衛生棉縫紉。

一開始,婦女們的出席率起伏很大,有一搭沒一搭地工作。後來,一位媽媽決定貢獻出一塊地,大家合作蓋一間屬於婦女們的小屋,隨著小屋落成,媽媽們的出席率和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婦女們把這棟小屋取名叫:Bakyala tukole,意思便是:「婦女們,工作吧!

在受助的孩子當中,有些是由母親單獨支撐家庭經濟。有一位蘇珊媽媽,由於丈夫在幾年前犯法而被關入獄,家庭頓失經濟收入。Bbanga Project 因此與孩子的資助人協議,另外挪出一筆費用幫助媽媽創業。原本,他們想為她購置縫紉機,因爲婦女們通常會從事這類小本生意。結果媽媽拒絕了,她主動提出希望可以做磚塊,即使這種勞力活通常被認為是男人的工作。蘇珊媽媽看見製磚的商機,她不怕吃苦,每天在大太陽底下忙碌,透過製磚養家。最近,她也接到了一筆好生意:蓋學校需要用磚。

在島上蓋一座小學

維多利亞湖上的塞塞群島有好幾十座島嶼。在 Bbanga Project 成立之後,薩尼與他的團隊花了許多時間一座島、一座島去拜訪學校,了解整個群島現有的教學設施。

在這大湖上的群島中,教育資源極度缺乏,64 座有人居住的島中,只有 11 座建有小學。「11 所小學中,又只有 3 所符合我們對學校的標準」薩尼說。那些所謂不符標準的學校,通常就只是一棟房子,空間不夠大,建築結構也絕對稱不上穩固,與理想的小學校舍相去甚遠。然而,群島的居民並沒有太多選擇。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學校建地。

並不是沒有其他人看見這些問題,並企求改善。在與 Bbanga Project 合作的小學中,有一所接受來自荷蘭的資助而蓋了水塔,使學校有淨水可使用。「可是荷蘭的資助者因為建成這座水塔而認定學校是他們的。他們不希望有任何其他組織或個人也涉入這間學校的運作。」薩尼說。

結果,這個意外使得 Bbanga Project 萌生蓋學校的念頭。畢竟群島欠缺合適學校是個事實,那何不自己辦學呢?他們著手辦理程序,與地方政府、教育相關部門溝通、申請許可,在歐洲開始為建學校而募款,並在島上物色合適建地。接著,他們分別在奧地利與烏干達雇用建築師,由奧地利建築師主導建築設計,烏干達建築師提供在地觀點,兩邊像打乒乓球一樣來來回回地溝通。終於,在 2019 年的 12 月排除萬難,開工了!

興建學校的過程仍然困難重重。島嶼偏遠,許多機具需要透過渡輪運來;學校建地布滿大石頭,導致整地困難,「結果有些怪手回去的時候就少了牙齒。」薩尼笑著說。建材方面,原本希望使用木頭,後來也因近期烏干達木價昂貴、難買到合適木材,而決定改用磚塊。剛好,為蘇珊媽媽的新事業提供了一筆訂單!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Bbanga Project 的孩子。

現在,Bbanga Project 的學校建造仍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預計今年中就會完成第一階段目標:多功能活動中心。接下來,他們也期待有更多人加入,一起完成校舍建築、推動島上的教育翻轉。

充滿意外而奇妙地,7 年前一場遠行改變了薩尼的人生方向,也正逐漸改變著烏干達偏遠島嶼上許多的生命。

圖片.文 : 連怡涵